新闻动态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广州地区优质科普教育资源,搭建资源环境科技教育平台,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基础性创新人才,近日我校组织铁英班和部分高一年级优秀同学参加了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主题为“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走进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线科研人员和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具体指导下,全程参与大气颗粒物有机组分分析、PM2.5中主要有机组的分实验分析、环境遥感等6个科技教育课题研究并完成课题汇报和答辩。
一、开营仪式
在开营仪式上来自中科院广州地化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宋伟博士等专家给同学们介绍了六个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等,给铁一学子构建一定的科学理论框架,为后续开展的小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专家简介
宋伟:博士,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德国马普化学所和美因茨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12年4月-2014年12月于德国马普化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3月-2015年6月,在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工作;2016年7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在Biogeosciences, J. Atmos. Chem., Atmos. Chem. Phys., Atmos. Meas. Tech., 和J. Phys. Chem A. 等环境科学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二、课题实验研究
六个课题小组成员在地化所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别走进了有机实验楼和标本楼进行课题学习和实验操作,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线科研人员的带领下进一步学习所参与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并开展全天的课题实验研究。同学们在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紧随导师的步伐,认真记录知识点和实验操作的步骤,做到一丝不苟,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和乐趣。
三、课题成果汇报
各课题小组在地化所一线科研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形式,准备PPT进行课题汇报。同学们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从实验对象、实验目的和意义、实验流程和实验结果、实验的心得体会等方面展示小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环节图文并茂,语言严谨,同学们发挥团队精神。
第一组
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组分分析——以多环芳烃为例
第二组
PM2.5中主要无机组分的实验分析
第三组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观测与实验室分析
第四组
城市气溶胶与大气污染遥感监测与应用

第五组
遥感植被指数提取与生态监测应用
第六组
NO2的多源数据提取与演变分析
四、答辩环节
面对各位专家评委和在座同学的犀利提问,各位选手秉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客观分析,认真回答,展示了铁一学子良好的学术态度,得到了评委和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认同。
五、硕果累累
地化所的各位专家根据各小组在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每一位参加小课题活动的同学都获得了“保护环境小卫士”荣誉证书。宋伟博士进行点评,对我校参与本次活动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给予肯定。
六、学生感言
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是《遥感植被指数提取与生态监测应用》,初始面对这一课题内容时,我没有太多的思路。后来,在老师的专业指点下,我渐入佳境,开始与组员们进行深入地交流,自己动手在相关软件上制作影像,面对意见产生分歧时展开层层讨论。在后续的PPT制作环节,我们各自分工,我将实验过程重新梳理,并对每个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说明。真正的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和意义,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才是通往真理的途径。在课题答辩环节中,我克服了怯场的毛病,面对评委和同学们,畅所欲言、娓娓道来地表达出自己观点,从中不断地锻炼自我。最后,通过组员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小组的课题实验汇报得到了在座老师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在课程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小组组员们不断为彼此加油打气,在此,感谢小组学长们的耐心帮助,让我倍感充实和欢乐,在走进科学实验的同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在课余时间,我们也有幸进入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的标本楼参观,那儿的各种化石标本和矿石展品等让我大开眼界。最后,我非常感谢铁一中学为我提供这次宝贵的实践机会,今后我一定会将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带到学习生活中去!
——曹亦卓
七、家长感言
亦卓有幸参加了2019年“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课题任务,所在小组荣获本次活动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亦卓个人也被授予“保护环境小卫士”荣誉称号,为此,亦卓感到非常喜悦。在与她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她这次收获很大,不仅拓展了视野,增长了学识,还结交了优秀的学长,受益匪浅。
孩子参加的这次活动让我感触也颇深,尽管我没有全程参与,但在这次活动期间看到了她的成长与进步。通过老师上传的照片和视频中,看到她认真参与课题研究,与组员们积极讨论;晚上到家后,主动与我分享、畅谈白天的收获和见闻;在答辩环节,亦卓也少了几分紧张与不安,取而代之的是自信、从容和淡定。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她对科学的主动探索能力,更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锻炼了学习实践能力,明白了“把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和概念与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道理……看到孩子能积极地投入对自然科学的讨论和探究中,身为家长的我为此而欣喜。在看过亦卓小组的课题论文后,我也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一个行政区植被覆盖图的制作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看图得出该区的生态状况等等。
总而言之,这次活动在亦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无疑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感谢铁一为孩子提供宝贵的学习实践机会,在这里,我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亦卓家长
铁一学子通过本次活动近距离接触科学家和高端科研实验仪器,提升了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和现象去思考同学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了解了科研工作者背后的艰辛和他们对工作的严谨与热爱,激发出他们对科研工作者的敬意和科研工作的兴趣。